五動理論 (MOVES)

激發深度學習的教學框架

理論核心

「五動理論」(MOVES) 是一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,代表五個關鍵的教學向度。此理論旨在透過多元的教學策略與實踐活動,全面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、高階思維、情意發展與協作共享,從而達成深度學習與全人發展的教育目標。

💡

動機 (Motivate)

目標:引起學生興趣,激發學習內在動機。

此向度強調創造引人入勝的學習開端,連結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好奇心,點燃他們對知識探索的熱情與自主性。

教學策略:

  • 創設真實或模擬情境(如社會議題、角色劇場)。
  • 設計開放性問題引導主題,提供預習任務。
  • 提供任務選擇,強化自主性。

應用範例:

環境教育:播放本地污染紀錄短片,讓學生角色扮演市政官員討論如何處理該問題,啟動學習動機。

🛠️

動手 (Operate)

目標:透過實踐操作,強化經驗建構與手腦協作。

此向度著重於讓學生親身參與、動手實作,從做中學,將抽象知識轉化為具體經驗,並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。

教學策略:

  • 使用PBL或STEAM專題,設計、試驗與製作原型。
  • 自然科學課導入實驗與觀察操作。
  • 融合跨領域任務(如地圖製作、數據視覺化)。

應用範例:

社區設計:學生組隊實地調查社區問題,以模型建構展示解決方案,過程中進行測量、分析與創作。

🧠

動腦 (Validate)

目標:培養邏輯推理、批判性思考與知識重組能力。

此向度鼓勵學生進行深度思考、分析辨證,對所學知識進行檢驗與反思,從而建構更穩固、有條理的知識體系。

教學策略:

  • 安排立場辯論、小組論證活動。
  • 鼓勵繪製概念圖或邏輯推理樹。
  • 運用POE策略(預測-觀察-解釋)促進反思。

應用範例:

歷史課:探討「誰該為戰爭負責」,學生需根據史料提出不同觀點,進行論證與反駁,形成立場報告。

❤️

動情 (Empathize)

目標:培養同理心、價值澄清與社會責任感。

此向度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與價值觀塑造,引導他們理解多元觀點,關懷他人與社會,並建立正向的倫理態度。

教學策略:

  • 引導分析社會議題中的多元角色與價值衝突。
  • 設計反思日記或訪談任務,深化情感與價值澄清。
  • 融合生命教育、倫理對話與服務學習課程。

應用範例:

人口老化主題:學生訪談高齡長者,記錄其生活挑戰,並在課堂上分享,引導同理心與社會責任感。

🌐

動員 (Share)

目標:促進資源共創、成果展演與知識共享。

此向度鼓勵學生將學習成果與他人分享、交流,透過協作與互評,擴展學習社群,並將所學應用於更廣泛的脈絡。

教學策略:

  • 建立跨班或跨校合作任務,進行資源共創與成果展演。
  • 推動教師共備社群、觀課議課與教學行動研究。
  • 建置數位知識平台與學習牆,進行共學與共評。

應用範例:

永續校園提案競賽:跨年級學生團隊合作改造校園環保方案,並在校內博覽中公開展示與評選。

促進全人發展

五動理論的各個向度相輔相成,共同致力於學生的整體成長,培養其知識、技能、態度與價值觀。

五動理論 AI 助手 ✨

總結:五動理論的價值

五動理論 (MOVES) 強調透過「動機」、「動手」、「動腦」、「動情」與「動員」這五個向度的整合性教學實踐,來建構一個全面且富含互動性的學習環境。這不僅能幫助學生有效獲取知識,更能發展其解決問題、批判思考、溝通協作等關鍵能力,培養正向的情意素養,並學會與他人協作、共享成果,最終實現全人教育的理想。